业务范围
服务流程
 当前位置:首页  >> 出版必读  
93岁新四军抗战老兵杨光自费出书记录戎马生涯
93岁新四军抗战老兵杨光自费出书记录戎马生涯 他曾用“泥马渡康王”的传说骗过日军
 
93岁的抗战老兵杨光。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93岁的新四军抗战老兵杨光,用文字写下了那段战火中的峥嵘岁月。昨天,由杨光编写并自费付印的《烈血红缨》在西湖街道金沙港社区举办的“暑期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首发并赠书,杨光老人还为居民和孩子们讲述了书中的抗战故事。
入党70周年
整理50余篇抗战故事
        杨光,原名夏继林,出生于1923年,宁波余姚夏巷村人,曾任余姚县工委委员、沿江区特派员等。1939年秋天,17岁的杨光和妻子一起投身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中,加入了余姚政工队领导下的夏巷纠察班,并担任班长。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老仍是记忆犹新。“每一个纠察队员头戴油纸斗笠,脚穿八钮草鞋,臂别绿色纠察班袖章,肩上背着大刀、红缨枪。”杨老说,纠察队员的主要任务是铲除汉奸和特务,并常到上虞边界的牛栏口等沿岸检查经过的船只。
        “我是农民家庭出身,是家里的长兄,下面还有3个弟妹。”杨老说,自己读到小学三年级就去务农了,直到后来参了军。因为时常要做会议纪要,文笔渐渐就练成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杨老开始用笔记录下一些抗日战争以来的小故事。就在前段时间,杨老终于自费出版了名为《烈血红缨》的故事集。
        杨老说:“虽然我已经93岁了,但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为人民留下点什么。书中的《五颗手榴弹》《何司令单刀赴会》等小故事,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刚好也是杨老入党70周年,杨老笑着说:“也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翻开这本故事集,里面共有故事72篇,反映抗战题材内容的有50余篇,其中不乏有杨老亲身经历的,譬如《神马渡奇兵》《烟熏野猫洞》等,每一篇故事杨老都是一字一句斟酌后写下,读起来耐人寻味。
利用“泥马渡康王”
的传说骗过日军
《神马渡奇兵》,是杨老一直挂在嘴边的故事。
        当时,在余姚县梁弄镇夏巷村有个夏巷渡,是浙东游击队队员从三北到四明山的必经之路。同时,这个渡口也是传送情报、交通联系的重要枢纽。而在这个渡口不远处的三十里牌,日军驻扎着一支40多人的部队,经常沿岸盘查,甚至把渡船也抢走了。
        没有渡船怎么办?这让正要渡江的三五支队30多名队员急煞了头。于是,杨光和摆渡人阿灿哥(村里的一个民兵)想出了一个主意:可以把村里的稻桶改装成船,每两只桶组成一队,用竹杠捆在一起,一篙子、一篙子撑过去。就在一个深夜,这支部队就这样被神不知鬼不觉地送上了四明山。
        第二天,日军得知三五支队队员渡江的情报,连忙带人沿河搜查,并抓住了阿灿哥,严刑拷问逼他说出渡河的经过。其实,为了应对日军追查,杨光早在渡江前,就想到了利用“泥马渡康王”的传说骗过日军。为了让日军相信,杨光还连夜和同志们一起,往关帝庙的泥马肚子和马脚上涂上河底的淤泥和水草。
        没想到,日军小队长是个迷信的人,看到关帝庙里湿漉漉的马蹄和马肚子,就“扑通”一下跪在关帝前磕了3个响头。从此,“神马渡奇兵”的故事就这么传开了。
用辣椒和青松毛烟
熏得日军投降
         说完《神马渡奇兵》的故事,杨老骄傲地说:“我还出了不少别的好点子呢。”
         三北游击司令部(1944年1月改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为了向四明山区发展,决定攻打当时浙江省余姚县重镇梁弄。1943年4月梁弄战斗打响了。当时,盘踞在梁弄的日伪军第十师一个营,共有130多兵力。梁弄位于四明山腹地,又是姚南重镇,想要在浙东建立抗日根据地,就必须要拔除日伪军第十师这枚钉子。
战斗从4月23日傍晚开始了,为了炸掉敌人的碉堡,杨光和民兵提出用辣椒和青松毛烟熏野猫洞的方法逼迫日军撤出碉堡投降。杨老说:“我们弄来了辣椒、青松毛,浇上煤油,烟熏敌人营房、碉堡。果然,一试就灵,敌人个个熏得眼泪鼻涕横流,纷纷投降。”
        自此,梁弄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并成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心。
        老人奔走田野访老兵 自费出书还原在小溪塔有这样一位老人,今年73岁。他出生于战火硝烟的抗日战争时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伤痛。
他退休后,走遍夷陵大地,访问抗战老兵,集结成采访录《战火硝烟中的小溪塔》,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原、记录那段发生在小溪塔的抗日历史。”老人叫李枝学,7月30日上午,老人在小溪塔讲述了他自费出书的初衷。
小溪塔抗战
老人自费出书
心系抗战史国耻勿相忘
        随着抗战题材电视剧《最后的国门》、《东方战场》在宜昌取景拍摄,人们越来越关注宜昌这座英雄城市,关注城市背后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兵,关注他们身上流淌的故事。
在民间,有这样一位退休老人李枝学,他不用影像记录历史,而是选择了最传统的方式,用纸和笔记录下宜昌小溪塔的抗战史。
        2014年春天,他带着一部照相机、一大杯热茶、一本笔记本和一支录音笔,骑上电动车就这样上路了。奔走于夷陵区的大街小巷,走村串户,挨家挨户调查当时受到伤害的百姓,和如今依然健在的抗战老兵。
        7月30日上午,记者在夷陵区的一间咖啡馆内见到了《战火硝烟中的小溪塔》的作者、小溪塔街道办事处的退休老人李枝学。老人精神矍铄,面对记者的采访侃侃而谈。“在退休12年之后,想到今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压在心头。”李枝学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年73岁,出生时宜昌已经沦陷。他说,他母亲怀着他,腆着一个大肚子逃难,在逃难途中他出生了,受尽了磨难。
         他听父母讲,日军轰炸宜昌城区,小溪塔也未能幸免。由于家里房子多,木质好,日军轰炸后,火光冲天,整整烧了一天一夜,直到全部化成灰烬。提到往事,他依然泪水婆娑,悲痛万分。“解放后,我到新桥边放牛,看到周围残垣断壁,人烟稀少,就忍不住问周围的大人们。”李枝学说,大人们告诉他,当时日本人侵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几乎把新桥边和冯家湾的房子全部烧光,所以山上只有草没有树。
        李枝学说,他一辈子怀有对日本的仇恨,当他在小溪塔街办工作时,他就见到一些关于日本侵略宜昌的旧照片,但很少记载民间的声音。于是,他就有一个想法,要把民间的苦难记下来,把民间的声音传出来。只因当时工作繁忙,没能把采访老兵的工作坚持下来。好在退休后,他终于可以完成这份工作了。
寻夷陵老兵集成采访录
       “宜昌长江三峡,是川鄂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小溪塔是江北防线的重要屏障,又是拱卫陪都重庆的大门,日军侵略宜昌是经过一番精心策划的。”李枝学告诉记者,采访抗战老兵之前,他阅读了大量有关宜昌抗战的文史资料,了解到国民党军队驻防军事部署小溪塔的概况。
        李枝学说,采访老兵有时也要“碰运气”,因为骑车到达目的地之后还不一定能找到老人,有些老人已经去世,而有些年过百岁的老人思维没有那么敏捷,采访起来困难重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李枝学老人用半个月时间前后三次骑行34公里去丰宝山采访抗战老兵。为什么要选择偏远的丰宝山地区呢?李枝学解释说,丰宝山是当时的一个重镇,国军213连队在此驻扎。
        李枝学顶着烈日骑车采访,往返于夷陵区的村镇之间。“我到丰宝山后,发现有些知情的老人已经去世。我只能挨家挨户地问。最后采访到胡家圣、李容发两位抗战老兵和其余9位经历丰宝山之战的老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军占领丰宝山时,飞机大炮开路,气势汹汹,给丰宝山和新桥边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犯下了滔天罪行。败走时,日军武器枪弹丢在工事据点,只带走了衣物背包,灰溜溜地逃走了。
        “采访非常辛苦,有时候都想放弃了,但是老兵和亲身经历的市民都年岁渐长,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他们的声音,我们将愧对历史。”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下,采访完回到家,老人听录音,整理写出文稿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情。除了整理录音文稿之外,李枝学老人还得三番五次跑到受访者家中再核实。“每次采访结束后,我还会把文稿的内容大声地再念一边给老兵听,请老兵子女逐句审阅无异后再成稿。”
        李枝学说,有一次他采访原冯家湾党支部书记,耄耋老人刘培钊,在听老人讲完日军纵火烧毁冯家湾房屋的故事后,自己还多次查找史料核实。“我们要用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来记住历史,刘老说国军当时驻扎在南天山庙。我就翻阅了《东湖县志》,发现真有这座道教全真庙。”
        采访,录音,核实,校正,成稿。这样的工作,李枝学老人坚持了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今年六月完成了一部揭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守卫江北战场的历史和小溪塔地区中日交战的采访实录。
        走访10个村,40个小组,50位85岁以上的老人,写出了30篇关于抗日罪行、中国军民打鬼子的故事文稿。近九万字的书稿凝聚了李枝学老人的心血,这一年采访的所有开支都来源于他的退休工资。“不管天晴还是下雨,约好了时间就得按时赴约,这也多亏了我的‘好朋友’电动车,我与它已经建立情感了。”李枝学老人笑着告诉记者,去年电动车因跑路过多受损不能修复,为了能及时完成采访,他自己掏钱又买了一辆新的电动车。
志在和平梦后辈当自强
        今年7月,在小溪塔街办、城东试验区管委会、小溪塔文体服务中心等的支持下,李枝学老人在印刷厂印刷了七十余本《战火硝烟中的小溪塔—李枝学采访录》,记者发现,书内有多张陈代强和李在方拍摄的抗日遗址的照片,还有简兴安为此书写序言。
        谈起陈代强、李在方和简兴安,李枝学老人表示,三人都是他的“好伙伴”,非常感谢“好伙伴”为此书做出的贡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原夷陵区文史委主任简兴安和原新桥边党支部书记陈代强都会帮忙李老组编文稿,审核史实。三位退休老人因为共同的志向走到一起,组成采访小分队奔波在夷陵大地,寻抗战老兵,访抗战工事,不辞辛劳。
        记者在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谨以此书献给:神圣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宜昌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们!为支援抗战和保卫家乡做出贡献的宜昌人民。”
        李枝学老人表示,如今是和平年代远离了战火硝烟,但是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一直鼓励青少年们去参观抗日前沿阵地—岩花村广福山。“虽然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工事阵地依然可见。希望后辈们有机会现场体验下,而不是仅仅看教科书上的图片。”李枝学老人表示少年强则国强,只有青年一代强大起来了,国家才不会再受凌辱。
       采访结束时,老人的记忆依然沉浸在小溪塔的抗战史中,时而表情凝重时而神采飞扬,始终流露出深深的爱国情感。
来源:杭州网
 
上一个:爸妈自费出书 记录54名孩子成长故事
下一个:古稀老人自费出书
相关信息推荐
 

BACK TOP
收缩
  • 咨询电话

  • 4006568389
  • 18911923848
  • 微信咨询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