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范围
服务流程
 当前位置:首页  >> 出版必读  
日本二战遗孤出书感激中国人抚养 称中国宽容
参考消息网3月5日报道 外媒称,1942年,刚满一岁的中岛幼八随着家人去了中国,二战结束后成了战争遗孤,后被中国人收养,一直到1958年才回到日本。他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决定出书回忆在中国的生活,他对日本近年来铺天盖地的“中国威胁论”之说感到悲哀。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29日报道,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满洲国”,并以“满蒙开拓团”之名将一批批日本老百姓送到该地。1942年,刚满一岁的中岛幼八随着家人去了中国,二战结束后成了战争遗孤,一直到1958年才回到日本。去年适逢战后70年纪念,精通中文和日文的他根据自己的身世,执笔写了《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一书,并同时在中日两国出版。
中岛在东京受访时说:“我能有此生,全因为中国的宽大。决定出版这本书,是因为对日本近年来铺天盖地的‘中国威胁论’之说感到悲哀。”
报道称,中岛在16岁以前,住在中国黑龙江省宁安县。他1958年回到日本,从自己的遭遇中看清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真面目,“当时,日本美其名曰‘满蒙开拓团’的国策,其实是一个侵略政策,这其中既有农业开拓团,更有武装开拓团,招募的都是壮年。我爸爸当时住在东京,本是一家洗衣店员工,1943年他参加了非武装的满洲开拓团,把我们一家大小带去中国。”
中岛给记者看了一份历史资料,显示那时日本政府制定的目标是要在1936年开始的20年里送出500万日本人去满洲。在《何有此生》书中,中岛以他生父的一封家信,披露了当时被送到中国东北的开拓团成员对日军将走向战败毫不知情。当时南方战事吃紧,中岛的父亲被临时征召入伍,战死于沙场。日军投降后,“日本开拓团”国策走向终结,数十万日本老百姓成了走投无路的难民,一些开拓团成员还听从日本政府的命令集体自尽。
提到中国的养母,中岛满怀感激:“她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她的抚育之恩,我不会活到今天。那时,战争刚刚结束,中国人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可她却视我如己出,将我养大。”
养父母给中岛取了个小名叫“来福”,是看这孩子命苦,希望他将来能幸福。1947年,中岛有过一次认回生母的机会。那时,即将被送回日本的生母找到了养母家,要把他抱走。但那时的他只认养母,自此便和生母断了音信。
中岛说:“养母从不向外人隐瞒我的身世,她常在村里谈起是如何收养了我这个日本小孩。在沙兰村里有不少中国家庭收养日本小孩,我们生活在那里,用的虽然是中国名字,但彼此都知道是被收养的。村子里的人们对我们一视同仁,我们和中国小孩一起上学。”
报道称,虽然已相隔几十年,但中岛仍清晰地记得在中国农村的童年时光,尤其是小学老师梁志杰先生,对他更是恩重如山。
他说:“梁老师在课堂里谈及日本,会说到二战时日本侵华的历史。知道这些历史之后,我曾为当一个日本人而困扰。但他总会和蔼地开导我,说是日本国策错误,不是日本人。也因为有了他的鼓励,我才决定在1958年回到日本。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日关系并不好,那时正是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当权,因亲美而忽略了中国。梁老师希望我回日本,做一个能给中日友好带来希望的日本人。”
报道称,中岛刚回日本时,人生地不熟,一句日语都不会说。生母为了方便他学习,将他送到中国人聚居的横滨中华街去上学。他十分好学,毕业之后成了杰出的中日翻译家。上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不久,他还曾在中日友好机关做事。
对于战后的中日关系,中岛说:“建交后中日交流很多,关系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些年,我眼看着中日关系恶化,难过极了。中国在战后以德报怨,老百姓不怨恨日本人,将我们这些遗孤抚养长大。出版这本书就是希望日本人能了解中国是一个多么宽容的国家。我担心日本老百姓看不清这一点,轻易被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所煽动。战前的日本,就是在舆论的煽动和蒙骗中,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8月11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岛幼八在自己养父的墓前祭拜。 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延伸阅读】 日本73岁二战遗孤回中国祭扫养父母墓
8月10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岛幼八手持鲜花到达扫墓的地点。
8月10日至11日,中岛幼八回到他成长的地方——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祭扫他养父母的坟墓并看望当年的同学和老师。
他是一位73岁的普通日本退休老人,但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日本二战遗孤。他叫陈庆和,也叫李成林、赵成林;在日本,他的名字是中岛幼八。
“日本中有一句名言:‘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在这里我首先要说一句心里话:谢谢,中国!”——在《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的开篇语中,中岛幼八这样写道。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分布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开拓团成员生活困难,因为没有食物供给,3岁的中岛幼八被母亲送给一个挑担的小贩,后来由小贩送到了中岛幼八的养父母家。当时的他瘦到皮包骨头,而且由于消化不良腹部鼓胀。养母孙振琴收留了中岛幼八。孙振琴为中岛幼八按摩腹部,将食物嚼碎喂他,日夜悉心照料,救下他一命。
之后的10多年里,孙振琴和她的三任丈夫将中岛幼八养大,直到中岛幼八16岁时搭乘遣返船回到日本,找到生母和姐姐。 “我这个日本孩子,对他们来说本来是敌对国家的后代,却被他们拯救并抚养成人,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中岛幼八说。 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8月10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岛幼八在养父母的墓前祭拜。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8月10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岛幼八在养父母墓前回忆当年情景时不禁落泪。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8月11日,中岛幼八(右)和当年恩师重逢后十分高兴。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8月11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岛幼八在自己养父的墓前祭扫。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8月11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岛幼八在养父墓前祭拜。 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8月10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岛幼八跪在养父母墓前祭拜。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8月10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岛幼八在前往扫墓地点的路上介绍当年这里的情景。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8月10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岛幼八见到养父母的墓激动不已。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2015-08-12 11:16:01)
【延伸阅读】日本二战遗孤建石碑纪念中国养父母(图)
日本二战遗孤建石碑纪念中国养父母(网页截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日本NHK新闻网站和《产经新闻》1月23日报道,日本鹿儿岛市近日树立了一座石碑,以感谢中国养父母对日本二战遗孤的养育之情。日中友好协会透露,这一举动在日本国内非常罕见。
树立石碑的提议者是73岁的鬼塚建一郎,他本人就是二战遗孤,现任日本遗华孤儿鹿儿岛会代表。这一提议在鹿儿岛县日中友好协会、回国遗孤组成的团体等组织的共同协作下得以实现。
据悉,石碑树立在鹿儿岛市天保山町的公园内,高2.45米,碑身刻有“对伸出救援之手的中国养父母的慈爱精神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祈盼日中友好永存”等文字。
驻福冈中国总领事李天然以及鹿儿岛县、市、当地经济领域的相关人员等约60人参加了23日的石碑揭幕式。揭幕式上,鬼塚建一郎表示,“如果没有养父母伸出的友善之手,就没有现在的我。设立这个石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非常感谢大家”。
报道称,目前在该县25名二战遗孤的平均年龄为76岁,他们的养父母大多已经去世。
(2014-01-23 18:10:30)
 
上一个:征稿启事
下一个:漂亮女大学生出书自筹医疗费学校师生认购800多本 筹款..
相关信息推荐
 

BACK TOP
收缩
  • 咨询电话

  • 4006568389
  • 18911923848
  • 微信咨询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