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展示  
《自然管理学》 丛书


《自然管理学》 丛书
ISBN:  978-7-5051-3790-5
定 价:  88.80 元
作 者:  和灿
出 版 社:  红旗出版社
简 介:  这是一本适合于各个阶层人士阅读的书。换句话说,它既不是专门写给老板也不是写给管理者,同时也不是写给大学生的管理学教材,而是面向大众的一本有关心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的书。
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都会经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管理自然也要遵循这样的循环。其中,在理论产生前的实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由实践到理论是一个认知提升的过程,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理论到再实践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理性分析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管理理论方面,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致使我们的管理还停留在各个行业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而现在我们所说的管理方法实际上只是在实践的层面上,不可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自然管理学》恰好弥补了管理领域里在理论方面的空白。
管理理论与所谓的管理方法有什么不同与联系呢?
 
图书简介
 
这是一本适合于各个阶层人士阅读的书。换句话说,它既不是专门写给老板也不是写给管理者,同时也不是写给大学生的管理学教材,而是面向大众的一本有关心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的书。

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都会经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管理自然也要遵循这样的循环。其中,在理论产生前的实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由实践到理论是一个认知提升的过程,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理论到再实践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理性分析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管理理论方面,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致使我们的管理还停留在各个行业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而现在我们所说的管理方法实际上只是在实践的层面上,不可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自然管理学》恰好弥补了管理领域里在理论方面的空白。

第一,它们所归属不同的领域

理论是属于思想领域的范畴,其作用是揭示从事某种活动应具备怎样的思想,才有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即理论是解决“道”的问题。

方法则属于行为领域的范畴,其作用是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即方法是解决“术”的问题。

第二,它们的目的不同

理论是为了统一思想,确定原则,为达到总目标确定总体指导思想。

方法则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所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步骤。

第三,它们产生的环境不同

理论是针对总体环境产生的、是为解决总体问题提出的、在思想方面的解决思想。

方法是针对产生问题的具体环境、为解决具体问题提出的具体做法。

第四,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同

理论解决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即理论是为了解决普遍矛盾。

方法解决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即方法是为了解决特殊矛盾。方法的特点是一事一议。

第五,理论与方法的关系

理论是通过诸多方法实践的提炼和总结,它是各种方法的核心。一旦理论形成之后,它对方法具有指导性作用。

理论之前的实践带有很强的盲目性,而当理论产生之后的实践,则更加注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当理论形成之后,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理论这个核心而展开的。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理论属于上层建筑或生产关系的范畴;而方法属于经济基础或生产力的范畴。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方法就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反过来,如果理论不能适应方法的要求,则会降低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在目前的管理理论方面,则是理论过于宽泛和粗略,对方法的产生与使用没有什么指导价值。


本书是集作者二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发达国家合理的管理思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理论方面的书籍。本书在传统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哲学、方法论等理论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些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误区理论、向后看理论和长板理论的。同时对传统的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因此,本书是一部关于认知理论体系(换句话说是思想理论体系)、管理思想框架和一系列管理原则的管理专著。

作者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1984年就业于北京市旅行车制造厂(北京市旅行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主要从事职工教育工作。从1986年国家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开始,从事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工作达五年的时间。1991年调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即现在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1992年从事业务管理工作。在从事管理工作期间,有意识地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保险业务进行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2002年开始,便潜心研究管理及与管理相关的问题,如管理到底应该是靠思想还是靠方法进行的工作?即管理是属于思想类别?还是属于方法类别?也就是说管理的属性问题。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思想与方法的关系等。这是因为自从讲述全面质量管理以后到2002年,发现了许多实际当中的问题,归纳如下:

1.先进的管理“方法”为什么难以施行?

2.先进的管理“方法”为何容易失效?

3.已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再发生?

4.职业经理人为什么难以适应企业?(反之亦然)

5.很多问题为什么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6.借助“外脑”的烦恼,即“外脑”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7.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管理是什么?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的职能?职能与职责的区别等。

8.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人们产生快乐与幸福或忧郁与悲伤的原因何在?

这些问题困扰多年,虽也听过很多有关课程及讲座,但仍然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直到一个偶然的机遇,看到一本我们传统文化的书籍—— 《荀子》,使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认知,特别是对产生问题根本原因的认知。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还发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认知,对己、对人、对事、对礼的认知。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商战中,企业靠什么生存?新产品?服务?销售?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人际关系?人格魅力?这些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或者说都存在偏颇。那么企业靠什么生存呢?一句话,企业靠管理生存。换句话说,一个能够长期稳定生存与发展的企业,无一不是具有合理管理理念与方式的。也就是说,管理决定了企业的前途。而管理的思路与方式又是由其理念所决定。因此,在现代企业中,管理理念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企业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道:“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壳牌石油公司企画主任德格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福特说:“依我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智慧而完整的实体,都愿意为崇高的使命发挥精神力量。但我们常缺少等待结果的耐心。我们所需要的是以这股期待实践崇高使命的精神力量,来强化这样的心。我们轻率地把自己跟这精神力量切断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挖掘出这种创造未来精神力量的来源。”

—— 特别是管层管理者而言,学习了某些管理“方法”、接受了那些管理培训,则成为他们用以炫耀是多么重视学习、紧跟潮流,甚至高人一等的资本。究其原因皆因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固有的、已有数十年的管理理念上,没有一个可以供企业家们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的管理理念。

在近代管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管理理念上的重大变革。第一次是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的诞生,它使管理从家族式的管理,转向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管理,从而发展出一套相对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第二次则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诞生为标志,使得管理趋于人性化,重视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执行力等,推动企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在这方面受益最大的是日本。日本企业通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从战后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其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得到了全世界的共同认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所熟知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却没有日本,这是由于日本企业认为他们的标准要高于ISO所指定的标准。这样,ISO所指定的标准应该向日本的标准看齐,实行ISO的标准,对日本企业来讲是一种倒退。这充分说明管理理念的改变,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是否有人认真考虑过:改革开放究竟改的是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改的就是一个理念—— 发展的理念。

我国从1986年开始,由政府“引进”的全面质量管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而真正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在国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论是: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方式,是管理界中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它能够使企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不是靠所谓的思想教育,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一种口号或思想教育所很难达到。日本的著名企业基本上都是依靠全面质量管理生存发展,他们用全面质量管理提供的思想与方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打败了全面质量管理发源地的众多美国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能够成功,为什么在中国却受冷落?虽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管理理念。

世纪交替前后,在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建立学习型组织一书的影响下,在我国企业中建立学习型组织风靡一时,但遗憾的是由于管理理念上的落后,使得建立学习型企业只停留在口头上,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很少有人真正看懂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无法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因为管理者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从哪里入手。在管理者的头脑中,一谈到学习就是有组织的、统一的、无区别地集体行为。而人性化管理正是由于对管理理念的偏差,提出的一个“虚假”的概念。因为,管理本身就包含人性化的因素。也就是说,管理本身就是人性化的。一旦管理抛开人性化的内涵,就会变成管束,严重者则为管制。由于管理理念所固有的缺陷,使得管理者对所谓的人性化管理无法操作,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地实行所谓的人性化管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无论在生活或工作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我们陷入形形色色的误区,甚至可以说,我们就生活在由我们自己制造的误区当中。这些误区导致了我们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且毫无觉察。而且,还不知道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何在,更无从谈起解决问题了。

荀子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惑是惑非,惑治惑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妬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摘自《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

而“蔽”源于何处?荀子曰:“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摘自《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由此可见,“蔽”源于我们自己,源于我们的认知,其中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环境的认知、对礼的认知。

一个合理的管理理念,能够使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而一个落后的管理理念,却可以导致企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乃至走向衰败。所以,企业要想成功,管理者的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永续经营。

本书的作者通过自己二十余年的工作经历,经过近几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一个能够使企业长盛不衰的管理理念,同时提出了一个切合实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思路。它使企业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将一个好的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得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起到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提高员工忠诚度和降低员工流动性的作用。这正是自然管理学的目的。

自然管理学是在认知理论和改进后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地基础上,结合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管理理论体系,在将需求理论细化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的,再赋予管理全新定义的基础上,明确管理者全新的管理职能,重新确定了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管理者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风险,首次将风险划分为企业宏观风险和企业微观风险。使风险管理真正走进企业,走进组织,走进家庭。

由此可见,自然管理学是在认知理论和需求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框架,一种管理思想体系,一个管理原则,但它不是某一种具体方法。因为,它秉承了全面质量管理基本要求中的“管理方法多种多样”的思想,任何适用于组织、能够达到组织目的、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方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自然管理学”的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的特点及责任提出来的,它体现了真正的人性化观念,重视人的各种因素,提倡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群体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研究,发现真正影响我们对组织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不是所谓的管理“方法”,正是作为管理者的理念,而对理念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更进一步地讲是我们的认知方式。因此,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试图说明认知对我们的影响。其中包括传统认知学的部分内容,同时也包括在认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部分被称为生活心理学。这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普遍性,既适用于所有人。

自然管理学共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理论篇(又称为生活心理学)、管理理论篇、管理思路篇和管理原则篇。

基础理论篇主要是讲人的认知,其中包括认知的概念、作用、特点、认知平衡、认知的灵活性、认知的差异与归属、认知的分类、各种认知产生的原因、利弊等。因而又可称为生活心理学。本篇是全书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我们生活的探讨。

管理理论篇包括管理的出发点、重新定义的管理的概念、管理的五大职能、管理的基础、管理的六大定律、管理者的新角色定位、管理者应采取的工作方法及对于管理存在于认知中的误区等。

管理思路篇包括风险的一般知识、风险的特点、风险的一般分类方法;自然管理学中独特的风险分类、目的、作用、意义,风险的处理等。

管理原则篇介绍—— 全面质量管理。

自然管理学能够能够将风险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主要是发现这两种管理有一个明显的契合点,即它们都是由基层发现问题,通过管理者的协助,最后回到基层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两种管理的特点都是其途径是一个封闭的环。通过这个契合点,便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管理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让这两种管理发挥最大效益。

自然管理学的目的与作用就是要让员工由被动型工作,转变为主动型工作。主动工作就会避免诸如执行力问题、凝聚力问题、忠诚度问题、团队合作问题、感恩心态问题、领导力问题等。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当出现问题时,最为关键的是管理者在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时的假设前提。这个假设前提关系是否能够获得最大收益,能否调动管理对象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自然管理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它既适用于对组织的管理,也适用于对家庭的管理,甚至包括对个人和正在经历感情生活丰富的人。希望自然管理学能够帮助每一个想获得快乐与幸福的人,获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因此,自然管理学又可称为统一管理学。作者谨希望通过调整人们的认知方式,使所有希望获得快乐与幸福的人,能够真正获得快乐与幸福;让所有希望组织能够正常发展的管理者,寻找到组织正常发展之路,为社会做出应有的微薄贡献。

 

和灿

2011.11于北京

 

 

 

 
相关图书
 
 

BACK TOP
收缩
  • 咨询电话

  • 4006568389
  • 18911923848
  • 微信咨询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