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展示  
《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丛书

《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丛书
ISBN:  978-7-5051-3694-6
定 价:  85.80 元
作 者:  王平、沈体雁、刘金秋、张越
出 版 社:  红旗出版社
简 介:  本书中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为实现创新目标由相关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在各项制度和机制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活动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著名技术经济学教授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1996年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报告中,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中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事实上,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并不是最近才产生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伴随整个西方文明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王平 男,1979年生,山东青岛人。现任北京大学区域科学协会研究员,从事区域发展治理和产业规划等研究工作,曾赴挪威管理学院、莱斯大学进行短期访问;并承担了山东、江苏、广东、安徽等地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海洋经济研究方面的多项课题。


沈体雁 男,1971年生,湖北天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住建部智慧城市专家,现任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规划方向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奥运会等多项国家重大课题项目。


刘金秋 男,1983年生,湖北随州人,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党委委员。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挂职担任江苏省扬中市科技副市长、科技镇长团团长,负责全市人才科技、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工作。


 

张越 男,1982年生,江苏扬中人。现任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信息中心综合管理科科长,高级工程师。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参加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挂职担任扬中市三茅街道办副主任,负责科技、人才等方面工作。

 

 

前言
 
 

Ⅰ:《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国际模式》前言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为实现创新目标由相关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在各项制度和机制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活动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著名技术经济学教授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1996年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报告中,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中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事实上,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并不是最近才产生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伴随整个西方文明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从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向效率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动员了全国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投入到创新发展战略中来,在此背景下,研究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发展尤其重要,创新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或一城一池的行为,是长期、全面、深化的体系,因此本书目的是研究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基本规律、典型案例和对中国创新发展的建议。

   本书正文部分首先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与大国崛起的关系,如何上升到国家战略;同时梳理了国内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包括概念、特征和世界发展格局,旨在使读者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本质,为后续的研究做基础;然后依据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型和一般模式确定了本书的核心即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模式: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混合;根据这三种模式的运行机理,分析了三种模式的典型国家案例;最后结合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区域案例、面临问题给出政策建议。

   本书附录包括全球创新指数2016、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国际知名产学研促进机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英译汉);这些内容是支撑本书正文的观点的重点资料;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本书的观点,希望亦能给读者新的启发。

非常感谢以下几位编者的热情支持和辛勤劳动: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对整体思路框架做了指导和梳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刘金秋博士提供了产学研经验并编制了部分内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黎娟娟博士协助进行了资料整理和编辑工作。

   由于学识有限、时间仓促,在资料引用和观点表达方面难免有诸多不足,希望广大专业人士给予批评和意见,共同探讨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                    

王平

2015.12于北京大学



 

Ⅱ:《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中国地方经验:扬中模式》序言


  今年G20峰会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创新增长方式”首度列为重点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创新型国家建设被迅速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有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中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用户五个要素主体相互均衡,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从而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协同,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平衡、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作者以国家创新体系为理论工具,通过对扬中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深入考察,建立起了扬中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五星模式。扬中作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典型,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村社企业为主的乡土工业发展模式(1978-1994),即“散点式的规模经济”,扬中的乡镇企业具有更为开放的意识,特别是扬中人民“众筹”修建扬中第一座跨江大桥,标志着扬中进一步跨入中国市场;第二阶段以工程电气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聚集发展模式(1995-2014),在“供销员经济”模式带动下,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工程电气、硅材料和光伏、船舶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集群,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外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方式,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三阶段以智能电气、新能源等产业为主的集群创新发展模式,注重市场调节、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高端产业。作者总结扬中成功推进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升级转型,得益于创新驱动的五星模式在各个阶段的创新驱动。

   书中总结出了扬中政府在创新过程中,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企业发展情况不断做出应对的调整,推进不断创新的科技政策,完善市场管理体制、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服务职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从企业所有制改革、扶持小微企业、招商引资等多方面进行机制体制创新,重视人才并积极为企业搭建招揽人才的平台,实施“江雁计划”的同时,借助江苏省“科技镇长团”,为地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搭建良好平台,并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扬中政府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批集研发、转化、共享、企业发展与政府决策支持“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

   扬中企业从原有单纯的“供销员经济”脱胎换骨,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五星模式,打造了一批技术实力强、品牌过硬的龙头企业,崛起了大全、中电、有能等全国领先的工程电气企业。扬中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是智能电气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宝贵财富。企业家们锐意进取的精神,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来加强协作,不断创新进取,通过整合产融资源,推动了扬中光伏的发展。目前,扬中的企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扬中市政府的政策引领下,积极加入到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中,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锐意进取和不断创新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书还对扬中智能电气产业发展和扬中光伏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在智能电气方面要提高创新含量,鼓励研发,加大向新兴领域的投资,建立扬中特色的智能电气产业,发展智能电气产业总部经济,加强引进和培养智能电气产业人才,加大政策力度,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力。在光伏产业发展方面,企业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地区光伏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提升技术水平,拓展下游应用领域,依托长三角,积极开拓市场;政府层面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建立产业互动基金,积极进行产业协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中国地方经验:扬中模式》以扬中实践为分析研究对象,展示创新驱动成果,是研究扬中靠创新驱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扛鼎力作。

   刘金秋同志利用在扬中挂职的条件和机遇,结合本职工作,研究扬中的发展历程、创新实践、转型升级之路,并与北大相关研究团队合作,总结梳理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地方经验:扬中模式。把扬中模式、扬中经验系统化、理论化,这样的总结给我以更加深刻的启发,我深信,该研究成果将对扬中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金秋同志诚邀,为其著作作序,我欣然受命。在阅读该著作过程中,本人收获盛丰,不仅从理论上加深了对扬中创新发展的认识,而且也深深感受到金秋以及很多关心热爱扬中的同志们对这一片热土的挚爱和期盼。

 

                                                         陆朝银

                                                                                                                               2016年仲秋

 
 
 
相关图书
 
 

BACK TOP
收缩
  • 咨询电话

  • 4006568389
  • 18911923848
  • 微信咨询扫一扫